News
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秀艳的带领下,该所极限尺寸纳米金属团队凭借“金属极小晶粒尺寸效应”的突破性发现,将铜、镍等金属晶粒压缩至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,让晶粒在纳米尺度下“驯服”能量、重塑结构,甚至赋予金属前所未有的性能。
当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(以下简称动物所)当所长时,为给年轻人争职称,他在评审会上大声疾呼:“再论资排辈,动物所前景堪忧!”谈到如今的科研不正之风,90岁的王祖望把老花镜一下摘下,“噔”的一声掷在桌上。
4月16日,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“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”取得突破。被宣布“野外灭绝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,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。
刚刚过去的2024年,郭爱克携手他的学生、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李岩,带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,将果蝇送入中国空间站,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太空实验。在遥远的太空中,这些果蝇不仅在失重环境中生存,还成功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。这些数据将为解答生命起源和智力演化等深奥问题积累宝贵经验,进一步拓宽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边界。而郭爱克在神经科学前沿领域长期耕耘的成果,也将被历史记录下来,成为照亮后来者 ...
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最新消息显示,我国已成功构建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,将聚焦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(DRO)开展深入科学研究。
4月9日至12日,第二届中国-意大利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。来自中国科学院、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(NBFC)近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,围绕“海洋、陆地与城市生物多样性”展开深度对话,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合作治理。
“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”在北京举行,专家在会上介绍弹性奔月轨道设计与卫星极限救援。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“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”在北京举行,专家在会上介绍卫星系统基本情况。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...
为了给一块侏罗纪化石正名,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(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)的研究人员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,通过化石形态分析等研究,不仅在化石中找到了寄生虫“鼻祖”,还破解了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,建立了从“自由生活的轮虫到外寄生的轮虫,再到内寄生的 ...
走进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,泛黄的实验手稿再次把我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中国处于“一穷二白”的艰难时期,研制“两弹一星”不可能依赖大规模实验,必须先脚踏实地发展数学模型、计算方法和理论分析,深刻认识核武器的内在规律,才能显 ...
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,该所团队在云南发现了四个真菌新物种,分别命名为:哀牢绿杯菌、版纳绿杯菌、老君绿杯菌和玉龙绿杯菌。这项成果于近期发表在了国际期刊《真菌学进展》上。 论文通讯作者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赵琪介绍:“这次发现的四个物种同属于绿杯菌属,这一家族因为能产生名为‘木青素’的色素,使得它们看上去蓝蓝绿绿的,很像科幻电影或动画片中的真菌,因此备受人们关注。” ...
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,中心韩斌院士团队完成145份亚洲栽培稻及其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,成功绘制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“野生稻-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”。 4月16日,国际权威学术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。这是韩斌院士团队继2012年全面解析水稻驯化路线、2018年构建首个栽培稻-野生稻泛基因组草图之后,在水稻基因组研究和进化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 ...
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,我国科研团队发现,通过加热下一代锂电池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,可以帮助老化的富锂锰基电池恢复电压,让电池“返老还童”。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智能、更耐用的下一代锂电池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
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